近日,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与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通过对全球27个主要创新城市进行全面评估,从产业创新的环境、投入、产出和绩效四个维度,绘制出一幅全球产业创新生态的动态画卷。报告指出,全球产业创新的重心正加速向亚洲转移,亚洲城市在全球产业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报告显示,在全球产业创新的前十强城市中,亚洲城市占据了六个席位,分别是东京、深圳、北京、首尔、新加坡和上海。这一格局表明,全球创新的天平正在向东方倾斜。亚洲城市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显著,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在产业创新的第一梯队中,东京、深圳、纽约和旧金山以相近的综合得分展开激烈竞争。东京以46.84分位居榜首,深圳以46.79分紧随其后,纽约和旧金山分别以46.72分和46.11分位列第三和第四。东京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持续的创新投入,尤其是在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表现出色。东京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以及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数量等关键指标上均位居全球首位,彰显了其技术深耕型创新模式的强大效能。
深圳作为市场牵引型创新的代表,在应用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方面表现卓越。深圳在ICT产品出口占比、PCT专利申请量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体现了其在市场敏捷反应和效率制胜方面的优势。报告指出,深圳与东京的竞争,实际上是两种成功创新模式的对话:一种是基于长期技术积累的精益求精,另一种是基于市场敏捷反应的效率制胜。
报告还提到,亚洲城市在产业创新领域的集体性突破,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体现在质量上的提升。北京、上海和首尔在“产品和服务产出”维度上的指数增长显著,展现出惊人的产业化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质变,标志着亚洲城市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甚至有可能定义新的创新范式和产业范式。
相比之下,欧美城市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方面仍保持领先优势,但在创新产出的规模和速度上正面临亚洲城市的强劲挑战。欧洲城市中仅伦敦和巴黎进入前十,北美则依靠纽约和旧金山支撑局面,传统创新强市如西雅图、波士顿等已被挤出前十。报告认为,这一变化反映了全球产业创新格局的深刻调整,亚洲城市的崛起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竞争力的版图。
报告首席专家指出,全球化的创新竞赛中没有唯一的成功模式,但有相同的成功逻辑,那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亚洲城市的崛起,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通过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亚洲城市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赶超,更在创新能力上实现了质变,为全球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