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退场”新局:从主导到幕后,国货崛起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11-13 12:10 作者:王婷

近日,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引发广泛关注。继星巴克之后,汉堡王也传出重大股权变动消息——CPE源峰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并投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获得约83%的股权。这一动作并非个例,近期多家外资企业接连出现类似操作,引发“外资集体撤离”的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卖卖卖”潮持续升温。11月4日,博裕投资与某国际咖啡巨头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成立合资企业获得其中国业务至多60%的股权,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与此同时,百胜餐饮集团宣布对旗下品牌启动战略审查,明确表示将采取包括出售必胜客业务在内的多种方案。更早前,法国某运动品牌被曝出售中国业务,某国际零售巨头则计划打包出售国内10座购物中心。

这一系列动作被网友戏称为“外资集体跑路”,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外资品牌套现离场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规则的深刻变革。过去,外资品牌凭借“洋品牌”光环占据高端市场,消费者甘愿为“外国月亮”支付高额溢价。以运动鞋市场为例,耐克、阿迪达斯曾是身份象征,如今李宁、安踏等国潮品牌已占据近半市场份额。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后,市场份额从34%跌至不足15%,而瑞幸等本土品牌正快速崛起。

消费逻辑的转变尤为显著。过去“进口=高级”的认知被打破,国货在品质相当的情况下价格仅为外资品牌的一半。当本土品牌在直播间、私域流量等新赛道玩转营销时,部分外资仍端着“国际大牌”架子,营销模式老旧且价格坚挺。90后消费者更倾向“悦己”消费,1.9元的蜜雪冰城、5.9元的瑞幸咖啡成为新宠,外资品牌的“品牌溢价”策略逐渐失效。

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已升级为“地狱模式”。消费者偏好变化极快,网红产品可能数周内过气;营销玩法迭代迅速,从直播带货到小红书种草,外资品牌常因审批流程繁琐错失热点。供应链、渠道、数字化等环节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例如,蜜雪冰城通过下沉市场扩张至5.3万家门店,而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模式在下沉市场仅占6.23%的份额。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凭借智能化和性价比优势,迫使传统高端外资品牌降价应对。

外资品牌的战略调整实为模式转型。从“重资产直营”转向“轻资产合作”,即通过授权品牌收取费用,而非直接运营门店。这种模式已有成功案例:肯德基2016年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后,本土化创新加速,截至2025年9月底在中国拥有12,640家门店;麦当劳变身“金拱门”后,门店数量从2000余家增至7100余家,下沉市场扩张显著。

这一转变折射出中国商业逻辑的根本变化。过去外资主导市场,靠品牌溢价获利;如今外资提供品牌,本土合作伙伴主导运营,外资退居幕后收取授权费。国潮品牌的崛起已成趋势,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品牌成功出海,预示中国品牌将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