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制裁的临近,全球石油贸易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作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主要买家,中国、印度等国纷纷调整采购策略,以规避潜在风险。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反映了各国对制裁的谨慎态度,也揭示了全球能源市场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灵活应变。
中国近期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量出现明显下降。据路透社援引油轮统计数据,11月初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日均量降至92.6万桶,较10月的145万桶减少了36%。与此同时,中国对沙特原油的进口量却大幅上升,从10月的日均120万桶增至178万桶,恰好填补了俄罗斯原油减少的缺口。这一调整背后,是中国炼油厂对美国制裁的提前应对。10月底,美国已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两大巨头及其34家子公司列入制裁名单,禁止美国公民和企业与它们进行交易。欧盟也跟进实施了第19轮对俄制裁,进一步收紧了对俄罗斯能源的限制。
这两家被制裁的公司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全球供应链因此受到冲击。中国作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重要买家,不得不权衡利弊:继续大量购买受制裁企业的原油,可能面临美国的次级制裁,如金融结算受限或航运业务受阻。因此,中国炼油厂选择降低海运俄油的采购量,转而增加从沙特的进口,既保障了国内需求,又避免了潜在风险。
与中国的“稳中求变”不同,印度在俄油采购上的操作显得更为“逐利”。作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另一大买家,印度国有石油公司近期反而增加了俄油采购量。这一策略背后有两个考量:一是选择未被美国制裁的俄罗斯公司,避开制裁红线;二是俄罗斯石油的折扣极具吸引力。受制裁影响,其他国家对俄油望而却步,波罗的海和黑海港口的俄油折扣大幅上升,从制裁前的每桶比西方石油低11美元,涨至每桶便宜19美元。对印度炼油厂而言,这一折扣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约。
但印度也清楚,依赖打折俄油并非长久之计。11月12日,印度炼油公司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他们已开始计划用沙特和伊拉克的石油替代俄罗斯石油。毕竟,制裁环境复杂,若美国施压或俄罗斯供应出现变数,印度将陷入被动。而沙特也抓住了这一机会,主动向中国和印度的炼油厂打折推销石油,试图巩固市场份额。沙特阿美此前已下调销往亚洲的石油价格,此次借制裁带来的市场空当继续加码,旨在牢牢抓住中印这两大客户。
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中国减少俄油海运采购,并非要与俄罗斯脱钩,双方仍在探讨通过哈萨克斯坦转运石油、升级管道技术等更稳固的合作方式;沙特补位也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来深耕亚洲市场的结果;印度的摇摆则体现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拿捏俄罗斯,却意外搅动了全球石油贸易格局,让沙特受益,中国也借此优化了能源供应链。
随着美国制裁正式落地,这种调整可能还会持续。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能源需求不会因供应方切换而受影响,毕竟“鸡蛋分篮子装”的策略已提前布局。沙特通过及时补位巩固了地位,印度也能短期获得实惠。这场由制裁引发的石油贸易洗牌,最终成为各方在风险中寻找机会的博弈场,而全球能源格局也在这场博弈中悄然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