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还在热议美豆是否会大规模重返中国时,进口节奏却悄然生变。此前,业内普遍预期中美关系缓和后,美豆将迅速填补中国市场缺口,但现实发展却出乎意料——中国买家在完成几笔美豆订单后,采购步伐明显放缓。
中粮集团近日与巴西签署的超级订单引发关注。这份涵盖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农产品的协议,总量近2000万吨,合同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粮官方公告中未提及任何美国供应商,这种"沉默"本身就传递出明确信号。
巴西大豆的持续丰产为此次合作奠定基础。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巴西今年大豆产量再创新高,且市场预期明年可能继续增产。对于需要稳定出口市场的巴西而言,提前锁定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买家无疑是明智之举。这种供需两端的默契,正在重塑全球大豆贸易格局。
价格因素成为关键推手。尽管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中国取消了3月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但美豆仍面临10%的进口关税(综合计算后约13%),远高于巴西、阿根廷3%的关税水平。在成本差异面前,中国买家的选择显得理性而直接——谁更具价格优势,订单就流向谁。
这种转向在市场层面引发连锁反应。美豆期货在突破1100美分/蒲式耳后明显乏力,近期在1120-1135美分区间反复震荡。尽管美国方面多次宣称中国将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采购至少1200万吨美豆,且未来三年每年采购量不低于2500万吨,但市场对此类承诺的反应日趋冷淡。没有实际购买支撑的利好消息,终究难以推动价格持续上行。
国内豆粕市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虽然当前豆粕价格在3000元/吨附近徘徊,表现相对平稳,但市场暗流涌动。南美大豆出口旺季即将结束,未来出口量将逐月递减。按照传统贸易节奏,此时本应由美豆填补供应缺口,但美豆进口的不确定性让市场开始担忧阶段性供应紧张。
这种预期与现实的矛盾,造就了豆粕市场的特殊状态。一方面,国内豆粕库存充足,短期供应无忧,限制了价格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对远期供应的担忧又让市场保持警惕。这种微妙平衡下,豆粕价格虽未大幅波动,但已显现出蓄势待发的态势。
分析人士指出,豆粕后期走势将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进口大豆到港量与库存消耗量的对比关系。考虑到中美大豆成本差异,即使美豆恢复对华出口,其高成本也难以推动豆粕价格下跌。相反,在供应端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豆粕向上突破的概率更大,预计价格波动区间可能在200-300元/吨之间。
这种市场格局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全球大豆贸易重心的转移。当价格优势与供应稳定性形成合力时,传统的贸易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的中国市场而言,如何在多元化供应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未来长期面临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