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采购“双轨”布局:借美国平衡市场,打破巴西提价预期

   发布时间:2025-11-12 21:06 作者:吴婷

当巴西大豆出口商沉浸在提价带来的短期收益中时,中国大豆采购市场的战略调整正悄然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2025年第三季度,随着中美贸易关系出现松动迹象,中国通过恢复美国大豆进口,成功打破了巴西在华市场的价格垄断,这场围绕大豆贸易的博弈深刻反映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性。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6370万吨,同比增长2.4%,占同期进口总量的68%。这种高度依赖的采购结构使巴西出口商在3月起将价格从每吨580美元推高至650美元,涨幅达12%。尽管巴西至中国港口的运输成本(每吨最高124美元)显著高于美国(75.5美元),但出口商仍坚信中国饲料加工企业的刚性需求将接受提价。

转折点出现在5月后。随着中国暂停新增美国大豆采购,美国农业领域陷入库存危机。至10月下旬,美国大豆库存积压达3亿蒲式耳,库销比跌至6.9%,芝加哥期货价格创下阶段性低点。市场调研机构警告,若11月中旬前无法获得中国订单,美国将损失1400万至1600万吨出口份额。这种紧迫形势迫使美国农业界展开积极自救。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破局关键。美国大豆种植户加夫纳携带样品直抵上海,与中方企业展开密集谈判。他向CNBC坦言:"此次中国之行关乎农场存亡,必须确保大豆能尽快装船发运。"与此同时,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在进博会现场表示:"虽然当前合作势头良好,但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仍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中国采购方的战略调整展现出精准的市场把控力。10月下旬,中粮集团与美国供应商签订三批共120万吨新季大豆采购协议,约定年底前完成交付。随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证实,中方承诺本季度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达成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的合作意向。这记"组合拳"立即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单日最大涨幅达60-70美分,累计反弹超100美分。

巴西市场的反应更为剧烈。中粮集团签约次日,马托格罗索州大豆现货价格下跌1.14%,提价态势戛然而止。深层原因在于巴西农业基础设施的致命短板:公路运输占比54%的物流体系效率低下,存储能力仅能容纳单次收获量的60%,远低于美国131%的存储水平。当中国将采购重心转向美国后,巴西农户立即面临滞销风险。

中国的采购策略始终保持着战略平衡。在签订美国订单的同时,中企同步与巴西达成七船大豆采购意向,约定12月交付。这种"双轨采购"模式使中国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当时美国西海岸大豆对华到岸完税价为3936元/吨,较巴西同类产品低106元/吨。这种价格优势叠加供应稳定性,使中国买家在谈判中占据绝对主动。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