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技术管控生效:巴基斯坦合作遇阻,技术主导成竞争新规则

   发布时间:2025-10-13 00:08 作者:赵静

一艘满载两吨稀土矿石的货轮正航行在印度洋上,目的地是美国。这批矿石价值高达5亿美元,被巴基斯坦与美国视为“破冰合作”的象征。巴方希望通过新建的帕斯尼港吸引美国投资,让本国矿石进入欧美市场;美方则试图借此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在阿拉伯海沿岸站稳脚跟。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合作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这些矿石可能连最基础的工业标准都难以满足。

稀土的价值从来不在矿石本身,而在于后续的加工技术。将矿石转化为高纯度磁性材料,需要经过提纯、分离、冶炼等多道复杂工序。目前,全球70%的高纯度稀土产能和几乎全部的高端磁材技术都掌握在中国手中。巴基斯坦矿业部门的内部报告显示,该国既缺乏必要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技术,甚至连稳定生产都难以实现。这就像有人拿着铁矿石声称要造芯片——真正缺失的是从炼钢到光刻的完整技术链条。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62号公告,精准抓住了这一核心。公告明确,从发布之日起,所有与稀土相关的技术出口都将受到严格管控,包括生产线调试和工艺参数支持等环节。这一举措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国稀土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早在2024年底,镓、锗等关键金属已被纳入出口管制;2025年4月,中重稀土也开始严格管理。至此,中国已完成了从原料、加工到技术的全产业链封闭。

美国的“稀土焦虑”印证了中国战略的必要性。从奥巴马时代的“战略储备”到拜登的“供应链安全倡议”,美国在稀土领域努力了十多年,但自给率仍停留在个位数。科罗拉多州的矿山开采一半就停工,德州的加工厂连99.9%纯度的稀土都无法炼制,加州的磁材生产线也只能维持“小作坊式”生产。资金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技术短板无法用金钱弥补。

中国的稀土战略经历了从“卖矿石”到“卡技术”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是“卖矿石换外汇”的典型,稀土被廉价卖出;90年代引进技术时,又遭遇外资封锁。直到新世纪,通过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才在提纯技术上领先全球,将高端磁材的良品率提升至99.99%。如今,中国的目标是掌控产业链顶端——你可以拿走矿石,但没有我的技术,这些矿石最多只能用来做打火机零件。

巴基斯坦的困境折射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难题。该国计划在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旁112公里处建设帕斯尼港,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但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左右逢源”常变成“左右为难”。巴西和蒙古的教训值得借鉴:这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尽管出售了大量矿石,却未能实现产业链本地化,资源财富大部分被欧美企业赚取,自己则承受“资源诅咒”。如果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的矿石供应地,结局可能更糟——美国企业一贯“有钱时是兄弟,没钱时踢一边”,矿石开采完毕后,留下的将是环境污染和破败的烂摊子。

如今,全球“稀土之争”的战场已从矿山转移到实验室。中国“技术管控”的核心,是将游戏规则从“比矿石储量”转变为“比技术实力”。以高端新能源车电机为例,其所需的钕铁硼磁材纯度必须达到99.999%,加工误差不能超过3微米(约头发丝的1/20)。没有中国的磁材技术,即便堆满全球稀土矿石,也无法生产出一块合格的电机磁钢。丰田、博世等国际巨头之所以焦虑,正是因为他们80%的高端磁材依赖中国技术。

中国的技术突破还在持续。科研团队正在研发“低稀土化磁材”,即用更少的稀土元素制造更强的磁性;同时,稀土回收技术已全球领先,从废旧手机中提取稀土的成本甚至低于直接开矿。这些突破正在不断提高“稀土战争”的门槛。在这个技术主导的时代,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未来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