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科技界传来重磅消息,OpenAI与微软正就一项涉及数十亿美元的合作条款进行重新谈判。此次调整不仅可能为ChatGPT的创造者铺平上市之路,同时也将确保微软能够继续获取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据《金融时报》周日报道,双方的核心议题集中在微软对OpenAI超过130亿美元的投资及其在未来盈利部门中所占的股权比例。
报道指出,微软愿意放弃部分股权,以换取在2030年当前许可协议到期后,继续使用OpenAI新技术的权利。这一举动发生在OpenAI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并简化其收入分成模式的背景下。上周,有消息称OpenAI已告知投资者,作为重组的一部分,将减少与微软的收入分享比例。
双方还在重新制定一项自2019年起生效的广泛商业协议,当时微软首次向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与此同时,微软在1月份调整了与OpenAI的协议条款,此前它与甲骨文和日本软银集团达成了一项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合资协议,用于在美国建立AI数据中心。
尽管微软在全球科技公司的市值排名中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技术公司,但其AI战略仍面临挑战,特别是与OpenAI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自2015年由山姆·奥特曼、埃隆·马斯克等人共同创立以来,OpenAI与微软的合作不断深化,Azure成为OpenAI默认的云服务平台,为大规模AI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随着OpenAI向商业化转型,微软追加投资10亿美元,成为其独家云和许可合作伙伴。2021年,微软再次投资20亿美元,推出了GitHub Copilot和Azure OpenAI服务等产品。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更是在两个月内吸引了超过1亿用户,微软随后又向OpenAI注入了130亿美元。ChatGPT的年收入一度超过30亿美元,付费用户超过2000万。
然而,近年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的DeepSeek等开源AI模型开始获得全球关注,OpenAI面临高管离职和最新推理模型表现不佳的问题。同时,涉及马斯克的法律纠纷重新浮出水面,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AI基础设施和现实世界的应用生态系统。竞争格局开始显现整合趋势,行业巨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加速商业化进程,OpenAI在3月宣布了重大重组计划,计划从包括软银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处筹集400亿美元,同时软银获得了一项条件性“投注条款”,该条款将OpenAI估值定为3000亿美元。如果OpenAI未能在2025年底前转为公益公司,软银的投资将减半至2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微软也在AI模型开发方面逐渐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采取了与OpenAI既合作又竞争的策略。这一战略转变反映了公司领导层优先事项和心态的变化。目前,OpenAI每周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较2024年12月的3亿有所增加。然而,微软一直在悄悄构建自己的AI能力。
2024年3月,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做出了一项关键举措,聘请了谷歌DeepMind和Inflection AI的创始人戴米斯·哈萨比斯。微软斥资6.5亿美元获得了Inflection的技术许可,并收购了其研究团队。随后,哈萨比斯被任命为微软AI的CEO。在他的领导下,微软整合了分散的AI项目,成立了一个由Inflectio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亚历克斯·西蒙尼安领导的大型模型开发部门。该部门正在开发内部称为MAI的模型,据说这些模型可以与OpenAI和Anthropic的模型相媲美。
OpenAI也在AI编程工具方面加大了投入,宣布以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前身为Codeium),这是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Windsurf由麻省理工学院校友瓦伦·莫汉和道格拉斯·陈于2021年创立,迅速成长并获得2.4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2.5亿美元。此次收购旨在加强OpenAI在蓬勃发展的AI编程助手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商业化道路上,OpenAI预计从明年开始将从免费用户群和新产品线中获得可观收入。据公司向现有和潜在投资者透露,到2030年左右,AI代理和新兴产品类别的收入将超过其旗舰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收入。预测显示,OpenAI的总收入可能在2029年达到1250亿美元,到2030年增至1740亿美元。
与此同时,微软的最新财报显示,其AI相关产品的年收入已超过130亿美元,是上一财年同期的12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zure云服务、Office 365的企业订阅以及面向开发者的AI工具,包括GitHub Copi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