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关税政策对消费者心理及经济预期产生了显著影响。密歇根大学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下滑,这标志着美国民众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正在加剧。
消费作为美国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其表现直接关系到经济复苏的势头。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衡量民众对经济前景乐观或悲观程度的重要指标。此次指数下滑,显示出消费者信心的恶化,这可能进一步抑制消费支出,对经济复苏构成挑战。
具体来看,8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初值为58.6,较7月份的终值61.7有所下降,这是四个月来的首次回落。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的预期从4.5%跃升至4.9%,远高于当前的通胀水平2.7%。这一变化反映出,关税政策正成为消费者担忧的重要因素,并对通胀趋势感到不安。
实际上,消费者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显著上涨,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产业链上游正面临新的通胀压力。其中,蔬菜批发价格的涨幅尤为惊人,6月至7月期间,新鲜蔬菜和干蔬菜批发价格大幅上涨38.9%,创下了自2022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新鲜蔬菜依赖进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蔬菜批发价格的大幅上涨与美国关税政策密切相关。关税的加征导致进口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批发价格。
面对这一形势,美国金融服务公司银率网的高级经济分析师马克·哈姆里克表示担忧。他认为,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意味着供应链中聚集了巨大的价格压力,这些压力将很快传递给消费者。因此,他建议美国消费者应为进一步的涨价做好准备。
哈姆里克指出,尽管目前的通胀水平看似在3%左右,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峻。他担忧地表示,更多的价格压力正在传导中,情况正在恶化而非好转。
根据高盛集团的研究,截至6月份,美国消费者已经承担了大约22%的关税成本。如果关税政策持续下去,这一比例可能会在未来上升到67%。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的负担,对经济复苏构成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