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光伏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日子显得格外艰难。
面对尚未完全消化的过剩产能,行业迎来了一场猛烈的“降价风暴”。据统计,四大主材的主流产品价格全年跌幅均超过了29%。美国实施的关税壁垒不仅冲击了海外市场,还对东南亚地区的产能造成了影响,使得众多光伏企业的经营压力倍增。A股光伏制造板块中的近80家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陷入了亏损的困境。就连昔日的行业领头羊隆基绿能也坦言,这是公司自上市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人员结构、缩减开支成为了各家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数字能源DNE的统计及年报数据,多数A股光伏上市公司的员工规模有所缩减,且人员变动情况与经营业绩、主营业务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裁员幅度最大的要数ST聆达,裁员比例高达86.67%,员工人数从600人骤减至80人,成为了一家面临退市风险的小公司。另一家ST公司——ST泉为的裁员幅度也达到了51.99%,截至2024年底,员工总数已不足300人。业绩大幅下滑的亿晶光电、京运通、爱旭股份、东方日升和ST沐邦等公司的裁员比例也都超过了40%,这些公司在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和裁员比例方面均名列前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体化巨头在亏损或业绩下降的绝对值上更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例如,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虽然裁员比例较高,分别达到41.07%和49.57%,但这两家公司依然是光伏制造板块的营收佼佼者,同时也是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的领先者。然而,它们在2024年的营收均下滑超过20%,晶科能源的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98.67%,勉强维持在盈利线上,而隆基绿能则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107.51亿元变为亏损86.18亿元。
相比之下,其他一体化巨头如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以及港股上市的协鑫科技的裁员比例在25%-31%之间,而通威股份的裁员比例仅为1.21%,员工总数仍超过5.5万人,远超隆基绿能和晶科能源等其他同行。
在光伏营收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是唯一一家营收和净利双增长的企业。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同比增长26.3%。新晋进入营收排名前十的光伏辅材胶膜龙头福斯特的员工总数也同比增长了2.8%,尽管其业绩有所下滑,但营收和净利降幅均在30%以内,归母净利润达到13.08亿元,在利润榜上排名第七,表现优于多数高营收企业。其他员工总数增长的企业,如横店东磁和林洋能源等,也都是能够实现盈利且业绩下滑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
光伏主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的员工总数普遍呈下降趋势,这与相关环节价格持续下跌、跌破现金成本线以及企业业绩压力持续增加有关。前期大幅扩产导致的产能远超实际需求,也是去年下半年企业陆续减产甚至停产的原因之一。而市场韧性较强、业绩向好的逆变器企业的员工总数则普遍不减反增。辅材辅料以及一些“卖铲”设备企业的业绩出现分化,员工总数的增减情况也各不相同。
对于规模较大、业绩压力较大且裁员幅度较大的龙头企业而言,如何在精简人员的同时保持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难题。以隆基绿能为例,2024年该公司裁员比例高达49.57%,其中生产人员和职能人员(行政人员)的减少幅度最大,分别同比下降53.33%和53.6%。技术人员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同比减少42.8%。唯有销售人员同比增加22.56%,但总人数相对较少,增加后也仅有1684人。这导致了人员结构的变化,生产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降至60%以下,生产条线和职能条线相加占比缩水超过5%。相比之下,技术人员占比增加最多(3.06%),达到25.86%,销售人员占比从1.83%增至4.45%。同时,从员工教育程度来看,大专以下员工占比缩减了4.94%,而博士、硕士、本科及大专以上员工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本科及大专以上员工的占比增加了3.28%。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员工人数的下降使得隆基光伏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减少了7.16%。同时,降薪与裁员往往是同步进行的。2024年隆基支付员工薪酬15.74亿元,同比下降33.53%。两者叠加之下,隆基的管理费用同比下降了30.2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技术迭代路线之争的关键时刻,隆基的研发员工人数和待遇同样有所下降,研发费用同比降低了20.48%。与2023年相比,这种缩减尤为明显。那一年前三季度多数光伏企业的业绩达到历史顶点,尽管四季度大幅下滑,但全年仍处于扩张态势。隆基因经营规模扩大和员工人数增加,管理费用同比增长67.6%,研发费用更是飙升78.08%。
遗憾的是,尽管成本有所压降,但速度和幅度仍未能赶上价格和收入的下滑。2024年隆基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23%,高于营业成本27.79%的降幅,毛利率降低了10.82个百分点至7.44%,其中硅片业务的毛利率更是低至-14.31%。
作为行业的明星企业,隆基绿能无疑是一个典型样本。从2023年末至2024年一季度,其大规模裁员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尽管公司曾对流传的裁员规模和方式进行辟谣,但也承认“光伏行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组织效率,公司正优化员工队伍”,并将这种优化称为“合理的人员流动”。从结果来看,从2023年到2024年,隆基的职能人员精简一直在持续进行,生产人员则由大幅增长转变为大幅缩减,这与公司停止产能扩张、减产、停产以及调整生产安排和用工方式高度相关。
其他裁员幅度较大的龙头企业在精简人员方面的选择与隆基绿能多有相似之处,生产人员大幅缩减,而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过,不同公司因自身发展模式和经营特点的不同,在裁员和人员结构上也会呈现出一些差异。例如,晶科能源对销售团队进行了约30%的精简,而爱旭股份则是技术人员受到最大冲击,同比减员73.69%。
关于应届生、管培生和劳务工的情况,从年报中难以直接获取相关信息。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相关用户自称受到影响无法转正或保住工作。
在近年来光伏“大出海”的热潮中,许多企业积累了大量境外员工。然而,随着2025年国际贸易局势的愈发严峻,特别是以美国“对等关税”为代表的政策影响,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的运营面临诸多挑战。去年已有传闻称部分厂区关闭,管理人员转战他国。尽管从2024年财报中难以获取太多相关信息,但出海“领头羊”晶科能源曾在2023年披露拥有超过一万名境外员工,而2024年则未再提及相关信息。
相比之下,海外业务持续高增且基本只卖货不建厂的阳光电源披露了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海外员工共1774人,同比增长16.86%。不过,从增速来看,这一数据有所下降,2023年该公司海外员工曾同比增长58.1%。随着光伏企业东南亚四国产能销路受限,它们可能会更多转向中东的沙特、阿联酋或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这些企业的境外员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观察。另外,一体化组件大厂目前在美国均有工厂落地,在当地对工厂“美籍身份”愈发看重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也在进行防范风险的操作,这些变动当然也会影响到境外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