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赛力斯这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车企,在业界迅速崛起,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赛力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意图进一步拓展其资本市场版图。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赛力斯的营收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从358亿元人民币到1451亿元人民币的飞跃,同比增长高达305.5%。同时,其毛利率也大幅提升,从7.2%增长至23.8%。这一显著的业绩增长使得赛力斯在2024年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59亿元。凭借这一成绩,赛力斯成为全球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据悉,赛力斯此次IPO计划募资156亿港元,其中70%的资金将用于研发,20%用于拓展影响渠道、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剩余的10%则用于运营资金。这一资金分配显示出赛力斯在加速全球化布局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回顾赛力斯的发展历程,其创始人张兴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投身商海,从汽车零部件做起,逐步涉足整车制造。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张兴海敏锐地洞察到这一趋势,并在2016年成立了新能源子品牌SF MOTORS。然而,在初期,赛力斯的新能源车型并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直到与华为携手合作,才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堪称双赢。华为急需在智能化领域寻找突破口,而赛力斯则渴望借助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力量实现弯道超车。双方合作推出的问界AITO品牌,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显著的销量成绩。特别是问界M7和M9两款车型,更是让赛力斯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30万元级和50万元级车型市场的销量冠军。
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赛力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使得赛力斯在主导权上受到一定限制,自主权和话语权可能逐步丧失。另一方面,随着华为智选模式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这一阵营,赛力斯的华为智驾优势正在被削弱。随着智界等新成员的加入,赛力斯在华为生态中的地位也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赛力斯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赛力斯计划通过海外扩张来拓展市场;另一方面,赛力斯也在考虑拓宽产品线,以应对市场竞争。然而,这些选择都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如何在保持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时,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是赛力斯需要权衡的问题。
尽管如此,赛力斯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曾经的边缘车企,赛力斯已经成功迈入头部阵营。未来,赛力斯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