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集团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计划募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海外市场渠道的拓展以及重庆超级工厂的智能化升级。此举表面上看似一场简单的资本运作,实则背后蕴含着技术主权、销量焦虑以及与华为合作的复杂博弈。
赛力斯自198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再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三次转型。2021年,与华为的合作让其正式推出了问界品牌及首款车型M5,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智选模式阶段。这一合作不仅推动了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了从连续四年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还让其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归母净利润达到59.46亿元。问界M9和M7两款高端车型的销量爆发,合计贡献了总销量的81.6%,毛利率也从2023年的7.2%跃升至23.8%。
然而,在光鲜的业绩背后,赛力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远超同行。2024年,公司投资活动净流出165亿元,主要用于收购“问界”商标、建设重庆超级工厂和收购华为子公司股权等重大投资。资金链已处于高压状态,而销量自2025年以来连续呈现双位数大幅下滑,更是加剧了其财务压力。今年1至3月,赛力斯分别售出22430辆、21329辆和24609辆,同比降幅分别达到45.8%、39.4%和34.4%。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上市成为了赛力斯缓解资金压力、寻求技术突破和海外扩张的重要途径。港股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主权基金、跨国投行等全球资本,为赛力斯提供急需的流动性。同时,港股上市还能为赛力斯提供品牌背书和汇率对冲等功能,有助于其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然而,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也为其港股上市之路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问界的销售网络、智驾系统和品牌建设几乎全方位借力“鸿蒙智行”生态。但随着华为将资源从“独宠”问界扩展到“五界矩阵”,赛力斯面临的技术代工标签问题愈发凸显。投资者可能会质疑赛力斯是否仅是华为技术输出的“载体”,而非具备独立技术能力的车企。这种担忧可能会引发港股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重新评估。
为了重构技术话语权,赛力斯在2024年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包括买断问界系列商标和控股引望智能等。这些举措旨在通过资本手段将华为技术资产转化为自有产权,从而重塑其“技术主导者”的产业角色。然而,技术话语权的重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赛力斯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来证明其独立技术能力。
赛力斯的国际化能力也限制了其估值提升的空间。尽管赛力斯已经出口到60多个国家,但2024年海外营收仅占总收入的3%。相比之下,宁德时代通过港股融资加速欧洲工厂建设时境外收入占比已超过30%。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出赛力斯在全球化叙事上的不足。为了提升估值,赛力斯需要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提高海外营收占比。
港股市场的特性也为赛力斯的估值重构增添了复杂性。港股流动性弱于A股,且更注重盈利稳定性与分红能力,对“讲故事”容忍度极低。而赛力斯当前的盈利基础还不算稳固,这可能会让港股市场对其持谨慎态度。因此,赛力斯需要在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向市场传递其转型和成长的故事。
在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赛力斯的港股闯关不仅是一次向资本求援的机会,更是一次向自身“华为依赖”转型挑战发出宣言的契机。赛力斯能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开启属于自己的篇章,港股市场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现了密集的赴港二次上市潮。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纷纷选择港股上市或二次上市,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强化国际品牌形象并推动全球化进程。这一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对港资本合作措施以及车企全球化扩张的需求。赛力斯的港股上市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和体现。
赛力斯的港股上市之路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寻求资本突破的同时,赛力斯需要积极应对销量下滑、技术代工标签和国际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