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掀起的一股新风潮中,AI智能体平台Manus在历经60天的火爆后,终于向公众敞开了注册大门。此前,这款平台因其稀缺的邀请码而备受追捧,被视为AI智能体领域的突破性时刻,与DeepSeek的崛起相提并论。
今年3月,Manus横空出世,迅速吸引了业界的目光。其背后的创业公司Monica,早已凭借腾讯、真格基金及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的投资,在资金上占据了先机。据最新报道,Monica又成功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跃升至近5亿美元的高位。
与常见的AI对话产品相比,Manus凭借其强大的文字指令处理能力,能够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如制作视频演示材料、设计和交付网页及APP,甚至定制旅行手册等。这一特性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也促使互联网大厂加速布局AI Agent(智能体)领域,字节跳动和百度等纷纷推出类似产品,如心响APP和扣子空间。
在这场由Manus引发的智能体热潮中,AI Agent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熟知。AI Agent,即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执行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面向普通用户的通用型Agent、面向B端行业的垂直Agent应用,以及面向开发者的智能体搭建平台。其中,通用型Agent因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赛道。
各大互联网大厂在争夺AI互联网时代入口权的背景下,纷纷卷入了Agent赛道。百度的心响、字节的扣子空间等产品,各自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特色。心响更注重大众生活场景的应用,如AI绘本、AI相亲等,而扣子空间则主打协同办公,能够深度处理跨行业市场调研等复杂项目。
尽管智能体赛道如火如荼,但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能够完美解决用户痛点的通用型Agent。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扣子空间还是心响,在完成内容层面任务时表现尚可,但一旦涉及跨应用操作或深度任务处理,其完成度就大打折扣。这反映出当前智能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在生态方面,智能体产品的互联互通也面临挑战。不同应用之间因数据和模型的差异而处于“孤岛”状态,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接口。Anthropic推出的MCP协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但目前接入MCP的公司仍属少数。不少从业者担忧,接入MCP意味着将流量入口交出,这对于依赖用户沉淀和广告收入的APP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通用Agent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上的瓶颈。执行复杂任务需要强大的视觉能力和跨应用操作能力,而这些方面的成熟度目前仍有待提高。例如,有用户尝试用Open AI的通用智能体“operator”在订票网站下单,结果连日期都选择错误。这反映出通用Agent在实际应用中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相比之下,垂类智能体在B端领域的发展更为成熟。B端场景相对聚焦垂直,可以结合客户需求做深度定制,更容易产生实际成果。例如智能客服、数据分析平台等,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有效工具。这也使得不少从业者对通用Agent的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其是伪命题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尽管如此,智能体赛道仍然吸引着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关注。随着开发门槛的降低和变现吸引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人涌入这一领域寻求机会。然而,对于想要创业的开发者而言,在大厂平台上做Agent可能并非明智之选。这些平台的用户量有限,且容易成为附庸产品,难以获得独立发展和商业化的机会。